山东致远中信土地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欢迎您!
咨询电话:0534-2187198     传真: 0534-2187019
政策法规
中共中间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9日

中共中间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015年4月25日)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紧张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将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巨大中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间、国务院高度正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庞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庞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束缚趋紧,环境污染紧张,生态体系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起,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庞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变化经济发展体例、进步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协调的必然选择,是周全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巨大中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天气转变、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庞大行动。要充分熟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紧张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天然、顺应天然、珍爱天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举措、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天然协调发展的当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

    (一)引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紧张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引导,周全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紧张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间、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珍爱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凸起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当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系统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周全促进资源节约行使,加大天然生态体系和环境珍爱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鲜艳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节约优先、珍爱优先、天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费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珍爱与发展中,把珍爱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珍爱、在珍爱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天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行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酷珍爱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和谐,形成节约资源和珍爱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体例。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当局作用,赓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体系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系统,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壮大动力。

    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紧张支持。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增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体例和消耗模式,进步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坚持把重点突破和团体推进作为工作体例。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凸起题目,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增强顶层设计与鼓励下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周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重要目标

    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爱型社会建设取得庞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进步,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周全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用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显明优化。

    ——资源行使更加高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落40%-45%,能源消费强度持续降落,资源产出率大幅进步,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长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浇灌水有用行使系数进步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达到15%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承削减,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疆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紧张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进步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拔,泥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固,环境风险得到有用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地皮得到治理,天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体系稳固性显明加强。

    ——生态文明庞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系统,天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珍爱红线、生态珍爱补偿、生态环境珍爱管理体系体例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

    二、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系统,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四)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周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地皮、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地皮行使、生态环境珍爱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区域规划编制、庞大项目布局必须吻合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执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定开发区域准入事项,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和限定发展的产业。编制实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系统,适当增长生活空间、生态用地,珍爱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五)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认真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严酷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加强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和谐发展。尊重天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尽量削减对天然的干扰和损害。珍爱天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壁”。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进步城镇地皮行使服从、建成区人口密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供应城市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拔式变化。严酷新城、新区设立条件和程序。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系统,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进步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行使、供热、供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所有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进步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增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正性,杜绝大拆大建。

    (六)加快鲜艳墟落建设。完美县域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束缚力。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撑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变化农业发展体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托墟落生态资源,在珍爱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墟落旅游休闲业。指导农夫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踏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

    (七)增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珍爱。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确定不同海疆主体功能。坚持“点上开发、面上珍爱”,控制海洋开发强度,在适宜开发的海洋区域,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严酷生态环境评价,进步资源集约节约行使和综合开发水平,最大程度削减对海疆生态环境的影响。严酷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建立并实施重点海疆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增强海洋环境治理、海疆海岛综合整治、生态珍爱修复,有用珍爱紧张、敏感和脆弱海洋生态体系。增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积极治理船舶污染,加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控制发展海水养殖,科学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开展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实施严酷的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天然岸线控制制度,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珍爱修复机制。

    三、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进步发展质量和效益

    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体例绿色化,大幅进步经济绿色化程度,有用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八)推动科技创新。结合深化科技体系体例改革,建立吻合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运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增强庞大科学技术题目研究,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行使、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完美技术创新系统,进步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增强工艺创新与试验。支撑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类研究中间、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完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增强生态文明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服务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九)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辈制造业健康发展,采用先辈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拔传统产业,发展强大服务业,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积极化解产能紧张过剩矛盾,增强预警调控,适时调整产能紧张过剩行业名单,严禁核准产能紧张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加快镌汰落后产能,渐渐进步镌汰标准,禁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和镌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推动要素资源全球配置,鼓励上风产业走出去,进步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行使,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赓续进步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重。

    (十)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耗需求,以加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能力拉动投资增加,以完美政策机制释放市场潜在需求,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拔,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加点。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庞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规划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规范节能环保市场发展,多渠道指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沼气、地热、浅层地温能、海洋能等应用,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智能电网,完美运行管理系统。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进步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增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

    四、周全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行使体例根本变化

    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束缚、珍爱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耗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行使。

    (十一)推进节能减排。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周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举措,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拔计划。严酷实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从标准、设计、建设等方面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鼓励建筑工业化等建设模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运输体例,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发展甩挂运输。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运动。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继承减少重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十二)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行使、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系统,进步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完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执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行使“城市矿产”,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行使,发展再制造和再生行使产品,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行使。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行使。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举措,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和生活体系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行使系统。

    (十三)增强资源节约。节约集约行使水、地皮、矿产等资源,增强全过程管理,大幅降低资源消费强度。增强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克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人口、经济等与水资源相均衡,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发展节水农业,增强城市节水,推进企业节水改造。积极开发行使再生水、矿井水、空中云水、海水等特别很是规水源,严控无序调水和人造水景工程,进步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进步服从的原则,增强地皮行使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严酷地皮用途管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发展绿色矿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行使,进步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行使率。

    五、加大天然生态体系和环境珍爱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优秀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严酷源头预防、不欠新账,加快治理凸起生态环境题目、多还旧账,让人民群众呼吸奇怪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优秀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十四)珍爱和修复天然生态体系。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形成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川滇、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以及大江大河紧张水系为骨架,以其他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紧张支持,以禁止开发区域为紧张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实施庞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进步沙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有序实现休养生息。增强森林珍爱,将自然林资源珍爱范围扩大到全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稳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加快重点防护林系统建设;完美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系体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严酷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快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和珍爱工作;加大退牧还草力度,继承执行草原生态珍爱补助奖励政策;稳固和完美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增强水生生物珍爱,开展紧张水域增殖放流运动。继承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沙化地皮封禁珍爱试点。增强水土保持,随机应变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地下水珍爱和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渐渐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强化农田生态珍爱,实施耕地质量珍爱与提拔举措,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增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实施生物多样性珍爱庞大工程,建立监测评估与预警系统,健全国学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有用提防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积极参加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会商和履约工作。增强天然珍爱区建设与管理,对紧张生态体系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珍爱,切实珍爱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天然生境。建立国家公园体系体例,执行分级、同一管理,珍爱天然生态和天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备性。研究建立江河湖泊生态水量保障机制。加快灾难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等防灾减灾系统建设。

    (十五)周全推进污染防治。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建立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的环境管理系统,健全跨区域污染防治和谐机制,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泥土污染等凸起环境题目。继承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举措计划,渐渐消弭重污染气候,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水污染防治举措计划,严酷饮用水源珍爱,周全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增强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增强重点流域、区域、近岸海疆水污染防治和优秀湖泊生态环境珍爱,控制和规范淡水养殖,严酷入河(湖、海)排污管理;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制订实施泥土污染防治举措计划,优先珍爱耕地泥土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泥土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增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分外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净化农产品产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推进尾矿安全、环保存放,妥帖处理处置矿渣等大宗固体废物。建立健全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伤害废物等环境风险提防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增强核设施运行监管,确保核安全十拿九稳。

    (十六)积极应对天气转变。坚持当前长远相互兼顾、减缓适应周全推进,通过节约能源和进步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长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等手段,有用控制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进步适应天气转变分外是应对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能力,增强监测、预警和预防,进步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天气转变的水平。踏实推进低碳省区、城市、城镇、产业园区、社区试点。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应对天气转变国际会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天气转变格局。

    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系统

    加快建立体系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系统,指导、规范和束缚各类开发、行使、珍爱天然资源的举动,用制度珍爱生态环境。

    (十七)健全法律法规。周全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增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研究制订节能评估审查、节水、应对天气转变、生态补偿、湿地珍爱、生物多样性珍爱、泥土环境珍爱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地皮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珍爱法等。

    (十八)完美标准系统。加快制订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加快标准升级步伐。进步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标准。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风险高的地区要实行污染物分外排放限值。鼓励各地区依法制订更加严酷的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国情的能效和环保标识认证制度。

    (十九)健全天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天然生态空间进行同一确权登记,明确国土空间的天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完美天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行使、珍爱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行使。严酷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取水允许制度。坚持并完美最严酷的耕地珍爱和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地皮行使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增强地皮用途转用允许管理。完美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强化矿产开发准入管理。有序推进国家天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体例改革。

    (二十)完美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立严酷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珍爱管理制度。完美污染物排放允许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或可能造成紧张污染的,要依法查封扣押排放污染物的设施设备。对紧张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执行镌汰制度。执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适时调整重要污染物指标种类,纳入束缚性指标。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建立生态珍爱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二十一)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费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珍爱红线,将各类开发运动限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合理设定资源消费“天花板”,增强能源、水、地皮等战略性资源管控,强化能源消费强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耗总量管理。继承实施水资源开发行使控制、用水服从控制、水功能区限定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划定永世基本农田,严酷实施永世珍爱,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执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降落、质量不降低。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泥土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当局环保责任红线,响应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削减、性子不改变;科学划定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领域生态红线,严酷天然生态空间征(占)用管理,有用遏制生态体系退化的趋势。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费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批等限定性措施。

    (二十二)完美经济政策。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指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天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当局定价要表现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以及资源行使服从高低的差异,表现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调整矿业权使用费征收标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筹有关资金,对资源节约和循环行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行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先辈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给予支撑。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耗税征收范围。推动环境珍爱费改税。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取消相干收费基金,渐渐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展到占用各种天然生态空间。完美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广绿色信贷,支撑吻合条件的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探索排污权抵押等融资模式。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研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二十三)推行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等机制。推进节能发电调度,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按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依次调用化石类能源发电资源。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深化交易试点,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水权交易试点,培育和规范水权市场。周全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

    (二十四)健全生态珍爱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珍爱者与受益者权利任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珍爱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结合深化财税体系体例改革,完美转移付出制度,归并和规范现有生态珍爱补偿渠道,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付出力度,渐渐进步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珍爱补偿机制,指导生态受益地区与珍爱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流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体例实施补偿。建立自力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二十五)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表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系统、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费、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系统,大幅增长考核权重,强化指标束缚,不唯经济增加论好汉。完美政绩考核办法,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执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定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执行农业优先和生态珍爱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天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备性。根据考核评价效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凸起的地区、单位和小我给予赞誉奖励。探索编制天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向导干部执行天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二十六)完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向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美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严酷责任追究,对违反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紧张破坏的要记录在案,执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紧张职务或提升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力的,要及时诫勉发言;对不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紧张后果的,要严正追究有关人员的向导责任;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监管责任。

    七、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坚持题目导向,针对微弱环节,增强统计监测、执法监督,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十七)增强统计监测。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系统。加快推进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水土流失、沙化地皮、泥土环境、地质环境、温室气体等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拔信息化水平,进步正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系统、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行使评价指标系统。行使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天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珍爱状态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系统。进步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态调查和评估。加大各级当局预算内投资等财政性资金对统计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撑力度。

    (二十八)强化执法监督。增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举动执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峻惩处违法违规举动。强化对虚耗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举动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资源环境监管机构自力开展行政执法,禁止向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执法运动。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增强下层执法队伍、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对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运动的生态环境监管。

    八、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自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体例绿色化。

    (二十九)进步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张内容。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黉舍教育抓起,指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紧张内容,纳入国民教育系统和干部教育培训系统。将生态文化作为当代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建设的紧张内容,发掘良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知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情势,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运动。充分发挥消息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增强资源环境国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报道先辈典型,曝光反面事例,进步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三十)培育绿色生活体例。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耗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举措,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体例变化,果断抵制和反对各种情势的奢侈虚耗、不合理消耗。积极指导消耗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削减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定过度包装。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严酷限定发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务业。在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家庭全方位开展反食品虚耗举措。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要带头厉行勤俭节约。

    (三十一)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完美公众参与制度,及时正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举措系统。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举动,有关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加强公众参与程度。指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民间组织和自愿者的积极作用。

    九、切实增强组织向导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向导体系体例和工作机制,勇于探索和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蓝图渐渐成为实际。

    (三十二)强化统筹和谐。各级党委和当局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要建立和谐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和谐配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壮大合力。

    (三十三)探索有用模式。抓紧制订生态文明体系体例改革总体方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天禀、主体功能定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用模式。各地区要捉住制约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方面积极实践,力争夺得庞大突破。及时总结有用做法和成功经验,完美政策措施,形成有用模式,加大推广力度。

    (三十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上风。发扬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增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引进先辈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增强南南合作,开展绿色救济,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撑和帮助。

    (三十五)抓好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和当局及中间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抓紧提出实施方案,研究制订与本意见相衔接的区域性、行业性和专题性规划,明确目标义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向党中间、国务院报告,同时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中间就贯彻落实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