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致远中信土地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欢迎您!
咨询电话:0534-2187198     传真: 0534-2187019
行业资讯
房地产2012年回顾行业在震动中企稳回升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9日

    房地产在震动中走过2012,既有一季度的行业极端低迷,打折降价潮持续,也有3月份开始的成交量回升,继而是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三季度和周全回暖的四季度。2012年的房地产行业各方都经历了不同平凡的一年。
  
楼市篇
  下半年持续回暖
  刚刚曩昔的2012年最后一个月,中原集团研究中间统计数据表现,当月全国重要的54个城市,新建住宅签约再次有所上涨,54个城市合计签约套数为307134套,超过了之前年内最高的11月份,这也是限购2年来,全国重要城市签约量最高的一个月份。在重要城市中,大部分城市都超过了11月全月,北京新建住宅签约14398套,广州签约11448套,上海签约16624套,深圳签约4649套,天津签约9219套。
  成交量的上升,同时伴随着房价的持续回升,201212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9715/平方米,环比前一个月上涨0.23%,自20126月止跌后延续第7个月环比上涨,涨幅有所缩小,其中57个城市环比上涨,43个城市环比下跌。
  纵观2012年全年的房地产市场,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2月,当时正值春节,加上政策环境仍相对严峻,市场交易仍然连续2011年的低迷状况;第二阶段是3-6月,政策面相对宽松的格局渐渐成形、品牌房企依然连续2011年降价跑量的策略,导致市场刚需开始集中释放,推动各城市交易量快速攀升;第三阶段是7-10月,因为市场贩卖持续优秀,大多数企业资金压力显明缓解,降价幅度大幅缩小,买卖双方正睁开新一轮博弈,导致交易量较前期有所降落,市场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第四阶段是11-12月,各重点城市市场交易量出现年底翘尾,一部分前期价格策略相对保守的中小型房企,因为时逢年底业绩冲刺,因而推案规模和促销力度有所增长,同时相称一部分购房需求担忧明年市场进一步回暖进而加快入市。
  从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调研的全国24个样本城市来看,2012年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分化愈发紧张,2012年样本一、二线城市贩卖面积同比分别上涨了33%32%,而其2011年的成交量同比则均降落了19%;而三、四线城市增加趋势则有所放缓,昔时样本三、四线城市交易量同比增加15%,涨幅较2011年大幅收窄。一、二线城市因限购政策之前几年市场需求被紧张积压,而随着2012年政策面的渐渐宽松,需求得以集中释放;而三、四线城市则因为房企前两年大规模进军三、四线城市的缘故原由,市场快速膨胀,但经济水平和市场需求依然落后于房地产开发速度,市场有用需求碰到阶段性低谷。中房信分析师透露表现。
  
房企篇
  千亿房企增至3
  2012年对房企来说,日子比2011年好过了不少。早在10月份,就已经有保利地产、中海地产、绿城集团、世茂地产、招商地产等11家标杆房企完成全年贩卖目标。最后两个月的成交翘尾,更使房企的业绩锦上添花。
  贩卖金额方面,千亿级以上的超大型房地产企业个数增长,从2011年的仅有万科1家,扩充至2012年的3家。万科继承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全年贩卖额达1418亿元,同比2011年增加17%,绿地、保利分别以1078亿元和1018亿元的贩卖额入围千亿俱乐部,共同形成房企第一梯队。中海、恒大、万达分别以935亿元、923亿元、905亿元紧随厥后。贩卖额排名第7的绿城中国成交额为510亿元,华润置地则以500亿元排名第8。表现出第一梯队房企加速领跑,与第二梯队的差距渐渐拉大。
  夙昔几名房企体现来看,万科在上半年采取妥当的发展策略,同时捉住了下半年最后几个月的回暖,加大贩卖力度,在10月、11月、12月分别取得了137亿、171.3亿和147亿元的贩卖业绩,可说成功捉住了市场脉搏。恒大则由前几年的大幅降价转向强调品质变化,同样在上下半年中成功把握推盘节奏,以1536万平方米的业绩,在房企中贩卖面积排名第一。绿地和万达则继承坚持其商业地产路线,保利坚持其高周转策略,增强了一、二线城市的投资力度,中海坚持中高端品质开发路线。可以说前几名的房企都有其经营策略的独到之处。
  在其他房企中,融创中国连续了2011年企业高速发展势头,通过与绿城的合作,使得其在长三角区域进一步扎根,成功进入上海市场。企业业绩从2011年的193亿元上升84%达到2012年的356亿元,而其与保利、方兴地产等合作伙伴联合拿地开发模式,也使其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拔。招商地产则借助集团140年庆的机会,成为2012年打折促销最为积极的房企之一,并在楼市冰冻期成功撬动市场,全年业绩达到了356亿元的历史高位,同比上涨70%。再加上世茂地产、碧桂园、华润、龙湖等房企传统势力,贩卖额300-500亿元阵营的房企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些房企谁能找准企业定位,增强内部管理和资金周转,谁就有可能是下一个千亿级别房企。